36 篇

Tweet

網站設計

我總算按照我想要的樣子,把網站的編排調整一遍了!畫廊能把圖片排成方格、Tweet 能直接展示文章內容、能把自我介紹搬到主頁,把原本的主頁搬到新開的另一頁。主頁就要像目錄一樣,而不是一長串像新聞一樣的時間線。我現在更熟悉 hugo 編排頁面的原理了。當然,HTML 和 CSS 的知識也增長了不少。真的很高興。不過,現在卻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了。


現在重新看一次代碼,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到的。完全不像是我自己寫的啊…… 應該是從原本的代碼裏找到適合的部分,複製黏貼再重組的吧。

感覺用這個模板很受限制,CSS 雖然好像很有條理,但內容四散,不知道是按着什麼結構組織的。

認真讀一次就能明白了。


Tailwind CSS 的理念是有道理的,不深思熟慮就胡亂添加一大堆 CSS class 只會讓代碼變得散亂,還不如直接把樣式寫進 HTML。不過總感覺網頁應該要事先設計好才開始動工,所以我有點懷疑。

https://scriptraccoon.dev/blog/tailwind-disadvantages


2025-02-20

不行啊……這個網站還是不夠有趣。網站設計不是最重要的,內容和更新頻率才是。

我寫的東西太正經嚴肅了,就自我表達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滿意,但這可吸引不了人。得更有趣,更新得更快才行。

AI 眼中的有趣文章應該不怎麼有趣。但還是試一下吧。


把以上文章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寫出來

DeepSeek:

哎呀,這個網站還是不夠吸引人啊。雖然設計還行,但內容和更新頻率才是關鍵。我寫的東西太正經了,雖然自己挺滿意,但別人看了估計會覺得無聊。得讓內容更有趣,更新得更勤快才行。 
AI覺得有趣的文章,可能對我們來說並不有趣。不過,還是試試看吧! 

居然寫得相當不錯……用 AI 來佔字數這個把戲大家多看幾次也會無聊,還是扔進沙盒裏好了。


2025/08/10 弄好了一直想要的標籤搜尋功能。難得有心情為網站寫代碼添磚加瓦。寫 React 和寫一般的 JavaScript 的感覺差得很遠。

工作的感覺

2025/06/14 就算是考試,我一天能專注六個小時就很難得了。但工作一天卻能輕輕鬆鬆連續專心八個小時,代價是回到家後,就喪失思考能力和意志力了。

工作做的事情和我自己一個人在家搗鼓電腦差不多,依舊是一邊學,一邊加新功能,一邊修 Bug 。只不過自己做不出來可以放棄,工作任務不能放棄而已。

更加不知道週末能夠做什麼了。


2025/07/20 能夠什麼都不用擔心,專注地思考麻煩問題的感覺很好。單從這個方面來説,沒有比這個更適合我的工作了。

但這是因為我的工作簡單,責任輕的緣故,要是我的能力變強,要負責設計系統的話,就會有容不下犯錯的壓力了。

IT 部門掌握了公司的命脈,但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卻不太高。這就是這份工作的難處吧。

週末缺乏動力的感覺還是一樣差,不過是完全閒下來沒有壓力的,至少能養精蓄鋭睡好覺就好,學習就在工作裏學吧。要是把週末當成放縱的機會,週日晚上睡不着就慘了。

JavaScript 新手

最近和同學在玩血染鐘樓。簡單介紹一下,這個遊戲是狼人殺應該要有的樣子,是真正的「社交推理遊戲」。

我們用的是很方便的網頁版 (clocktower.online)。因為遊戲流程以聊天為主,所以這個網頁也只是個方便主持人給玩家發送身份信息,和讓玩家記錄資訊,增加遊戲氣氛的工具而已。

網頁已經很精美了,但在玩的時候卻有些不方便,很多要獨立發送的信息發不出去,只能由主持人一個個發訊息,遊戲變得很拖。

既然主持可以單獨安排玩家的身份,玩家也可以各自投票,主持人理應是可以在遊戲裏面和玩家單獨發送信息的,只是開發人員沒有做這個功能而已。

既然是開源的,我就可以修改。網頁遊戲用的程序應該是 JavaScript,雖然我沒有學過,但是在我自己的網站模板裏是用過的,所以會讀一點。反正又不是我自己重頭做起,只要稍作修改然後上載到我自己的網站不就可以了嗎?

但是做起來可沒這麼簡單。程序在我的電腦上根本運行不起來,似乎是因為程序是用 Vue 2 1寫的,而我安裝的是新版的 Vue 3。光讀源代碼讀不懂。想起之前讀過的一個明明超級簡單的 Flask 程序,楞是運作不起來,就是因為版本太舊的緣故。這麼一來就得學習 npm 的版本管理和程式庫依賴的問題,處理這些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。唉,還是得老實從頭學起。


  1. Vue 是個 JavaScript Framework,比純 Javascript 複雜。 ↩︎

彩票

「49個數字選6個」,規則雖然很簡單但要把概率算出來還真不是這麼容易。要算中頭獎的概率很簡單,只是1/49C6 = 1/13983816 而已。概率這麼低,就算頭獎獎金能退高期望值也沒有意義。現實一點,如果6個數字可以中3個的話,就能把買票錢賺回來,這個概率是多少呢?

簡化問題,抽一個球中獎的概率固定為 43/49,算階乘實在太麻煩了,希望差不了多少。 全部不中的可能性 = (43/49)*7 = 0.4 中一個的可能性 = 6/49 * (43/49)^5 * 6 = 0.38 中兩個的可能性 = 6/49 * 6/49 * (43/49)^4 * 6C2 = 0.133 至少中三個的可能性 = 1- 0.4 -0.38 -0.133 = 0.087 正確答案應該會比這個高?

就算學過了離散數學的排列組合,算這些還是很頭疼,真是白學了。難怪明明不可能中還是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地買彩票。


很奇怪,模擬的結果是 0.018,實在差得太遠了。不能隨便簡化問題。

比起發消息,我更喜歡打電話。大概吧

和一般人的偏好不一樣,我很害怕收到訊息,但不害怕聽電話。

如果説,電話鈴聲會讓手機變成一個馬上要拆掉的炸彈,那麼短信鈴聲就會讓手機變成一個可以暫時放著不拆的炸彈。後者聽起來很好,但明顯更加恐怖。

雖然我打電話或者接電話前也會很緊張,但我很喜歡一按下按鈕就能自然而然地說話,一掛掉就無事一身輕的感覺。就算沒有人接聽也不會感到不快。

可能是因為現在的社會不可能再會有人打電話騷擾我,我才會這樣想吧。反正時代也回不去了,我也不會知道如果所有人都打電話找我的話,我會有什麼感覺。

折紙

在街上收到傳單的時候,我總覺得如果馬上扔掉,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拿。傳單有什麼用呢?拿來折紙也是門手藝。記得小學的數學老師教過怎麼用紙拼出多面體,比折什麼紙飛機有意思多了。

從數學的角度看,折紙和尺規作圖很像,甚至更加厲害,能夠解決尺規三大不可能問題之一的「三等分角」。

數學系統是從「公理」,説簡單點就是從定義基本操作開始的。尺規的基本操作是畫直線和圓,折紙的基本操作是什麼呢?我拿起手上的傳單試了一下,大概是把邊對摺作出垂直平分線,和沿着對角對折作出對角線吧?似乎都是對半分的操作,有可能把線三等分呢?連三等分都做不到,真的有可能三等分角嗎?畢竟在尺規作圖,上把線三等分是很基本的操作。

我在一本折紙書上找到了答案,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:只要折成四等份,然後把多出來的一份剪掉就可以。就和哥倫布立蛋一樣,只要用力把雞蛋往桌面一敲就可以了。腦子總是在這種地方轉不過彎來。

這方法或許是有點太實用了,不夠數學。折紙的確是有實在的方法三等分線段的,不然怎麼能超越尺規作圖呢?但是説來奇怪,在 Youtube 上少有用數學方法分析折紙的影片。三等分角的容易找到,但三分線段的反而找不到,所以我只好自己試了一下。

在尺規作圖中,三等分線段的要領在於利用平行定理,把已有的三分線段搬到原有的線上面。換成折紙也一樣,重點是作平行線。折紙雖然只能作垂直線,但垂直的垂直就是平行。這裏分享一點經驗,實際折紙的時候是有誤差的,經常對不準。自制的三分線段和原本線段的夾角要儘量小,作垂直線的時候才輕鬆。

假期的壞心情

我放假就像個廢人一樣,要花好幾天的心情調整心態,才有開始做事的決心。但時間不等人,截止日期的壓力會逼我做該做的事,既然這樣,一開始就不要放假好了。要做的事堆積如山,我卻提不起勁,這實在很令人煩躁。比起電腦燒掉和錯過考試,這算不上什麼,但因為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煩躁,實在令我很煩躁。看吧,這就是個走不出來的怪圈。

哭過一場之後,我突然就很想坐下來寫這篇感想了,簡直毫不費力。無法否認,所謂的狀態好壞,比起心理準備,其實更受身體的影響。

眼白白看着溜掉的光陰,是不會回來的沉沒成本,但心情是學不會經濟學的,保持自己情緒一致比什麼都來得重要,就算能像切換計算機模式一樣,按幾個按鈕就能平復情緒,也只會讓我感到很可悲。

要憑理性控制情緒是很困難的,畢竟情緒的判斷是一瞬間的事,也有化學物質的干涉。不過,情緒不是沒有根據的東西。我們是從經驗判斷自己要表露出什麼情緒的。能説出「此壺已破,看它何用」的人肯定打破了幾十個壺。寫到這裏又開始困了。要乾脆地承認一天什麼都沒做?還是電腦前死死掙扎?這也是個艱難的選擇。因為我每次都會選擇掙扎,所以睡覺總是個更好的決定。

關係經濟學

Getting Relationships Right 提到,人和人會感覺親近的因素,也就是人和人之間的聯繫,可以分成七類:

  1. Physical,身體接觸,例如擁抱,和身處相同的空間
  2. Emotional,對事情產生相同的情感
  3. Intellectual,有相似的知識範疇
  4. Psychological,有相似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模式,大概是年齡、談吐和思考模式。
  5. Philosophical,有相似的道德和價值觀判斷
  6. Practial,能互相幫忙,能用金錢交易衡量的關係都屬於這一類
  7. Romantic,獨佔的感覺
  8. Sexual,異性相吸,外貌

現在很流行把人際關係看成是交易,什麼「朋友是利益交換」啊,「提供情緒價值」啊。但在上面的聯繫中,只有 Practical Connection 是能用金錢衡量的。

「幫忙」是用實際的行動和物件體現的:我並不關心幫我的是誰,只要能夠解決問題就好。所以「幫忙」是擁有「可替代性」(Fungibility) 的,只是行動和物件,能化為單純的數字。發明了錢以後,還夠解決需求吻合 (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) 的問題,不成功的交易能找第三者做橋樑,所以產生了複雜的經濟現象。

其他的聯繫,雖然同樣可以看作是交易,卻不存在可替代性。這種「交易」必須是兩方都需要的,當場同時交換。

高興的時候,我會想向一個同樣高興的人分享情緒,要是有人滿足了這種需求,就算是向我提供了「情緒價值」了。但這裏只有兩個人,沒有市場,所以這種聯繫是不能定個準確的價錢的。既然不能定價,就不要用這種冷冰冰的詞語了吧。

每個人需要的聯繫因素是不一樣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看重的因素。這樣就產生了不平衡。我需要的聯繫,別人未必能提供。

越是追求獨立,越是不需要外界的事物,我能提供給外界的就越少。如果我對大家喜歡的東西沒興趣,自然無法建立興趣相同的聯繫。我放棄了對遊戲的需求,聊遊戲的時候我就搭不上話。這不是壞事,不過是放棄了其中一種最容易的聯繫而已。可我還沒找到新的聯繫方法,沒有別的追求,會變得很迷惘。

社交管理軟件

Never Eat Alone 建議我列個清單,把身邊的人按需要聯絡的頻繁程度分類。我想找有沒有專門負責這個的軟件,就找到了 monica。

Monica(官網) 自稱 PRM 軟件,Personal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(個人關係管理)。我想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(顧客關係管理)是專門給幹銷售的人管理顧客用的,但一般人拿出相同的架勢管理自己的生活圈子未必沒道理。monica 開源,只要下個 docker image 就可以在本地的電腦使用。1

example

我用下來,感覺用來提醒我聯絡別人的功能不是很足夠,只是給我發電郵通知的話多半沒用。我需要的標籤和顯示最近聯絡時間的功能不是很顯眼,最顯眼的活動提醒功能反倒可以用其他日曆軟件代替。能用,但應該有更簡單的工具滿足我的需求才對。普通的文字檔才是更好的選擇嗎?

開發人員正在弄一個叫 Chandler (monicahq.com) 的更新版本,不知道會怎麼樣。


有用的關係並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維繫,只要有固定的聯絡頻率,和真正想和別人交流的心就可以了。但我就是缺少這樣的心。為什麼呢?因為過得不好。過得順利的時候,我能全神灌注地聽別人説自己的經歷,思考大家的共同點,但過得不好的時候,聽別人説什麼都感覺在炫耀,想要逃避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覺。沒有工具能鼓勵我做這件事,至少記錄下來應該是有點用的。

實際上,我現在真正在用的軟件是 Track & Graph。雖然不是專門做這個的,卻很方便。


我自己也做了一個軟件,需要的功能都有了,但因為我不信任自己的數據庫和界面設計簡陋,所以用不起來……


  1. docker 是個開發和運行網站的工具。 ↩︎

遷移到 Linux

總算遷移到了 Linux 系統。本來想在舊電腦上安裝,但那部古董總是會在裝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斷電,沒法用。正好之前在手提電腦上加裝了新硬盤,沒怎麼用,就拿來裝了 Linux。總不可能輕易捨棄隨機附贈的 Windows 和 Office,裝雙盤雙系統就留了後路,也比單盤雙系統安全,安裝時出錯了刪盤重來就好。

不過現在已經在 Linux 裝好了所有我需要的軟件,Windows 獨佔的也全部都找到了替代品,已經不需要 Windows 了。也嘗試了 Windows 上沒有的 Tiling Window Manager(磁貼式窗口管理器)。聽起來很花時間,但最花時間的不是安裝系統,也不是找替代品,而是重新設置網絡限制。沒有現成的工具真的很麻煩。我總是會忘記,我鎖上的不是保險箱,而是潘多拉的盒子。


讓我開始研究 Linux 和開源軟件的契機,只是一件很小的事:Google Chrome 右鍵選單裏,「在 Google 上搜尋」的按鈕在「列印」按鈕旁邊,很容易按錯。

我翻遍了設定頁,也試遍了各種插件,才鬱悶地接受 Chrome 右鍵選單的系統預設項目是不能修改的。我為了得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的瀏覽器,安裝的插件能掛滿網址欄,現在連個選單都不讓我改,怎麼能忍?

乾脆換成網上推薦1的 Firefox 吧。它本身也和 Chrome 一樣,堆滿了各種多餘的功能,和變着花樣讓你同意它傳送數據的選項。幸虧它是開源軟件,所以可以任意修改。用別人的設定檔設置好之後,就是乾淨清爽的了。我不太在意隱私問題,但不用被追蹤是多了一個好處,何樂而不為呢?

嘗到了甜頭,我乾脆看看能不能把平常用的工具全部換成開源替代品:用 Syncthing 替代 Google Drive 同步文件、用 Keepass XC 代替瀏覽器的密碼管理器、用 FreeOTP 代替 Google Authenticator 驗證碼產生器。不用擔心空間不足,也不用擔心帳號被封,也不用相信邪惡的科技大公司,在軟件的世界,免費的總是比要付錢的好啊!

迷上開源軟體的人,一般不都會轉投 Linux 嗎?這不是巧合,我又聽了很多關於 Linux 的好,想着要趁暑假試試把自己的操作系統換成 Linux。要選哪個發行版?我想著反正都要折騰,不如徹底一點,選擇了 Arch Linux。

結果安裝過程比想像中耗時多了。照著 ArchWiki 小心翼翼地設置硬盤分區,還要學習 pacman 和各種命令列工具。 裝上 KDE 桌面環境以後,想着已經可以用了,但要研究各種 Linux 的替代軟件,重新設計工作流程,還是花了我很多時間。

雖然安裝過程很有趣,Arch 用起來也肯定是很舒服的,但耗費的時間本可以用來學更有競爭力的技能。如果直接裝 Ubuntu 可能更划算。

不過很有成就感,對自己的系統也挺瞭解,日常使用也沒有不好的地方,後悔也沒意義。頂多是想修改系統的時候容易出問題。

這就是 DIY 的矛盾吧:成品可能會更好,但用機會成本成算一點都不值。「能用就行」的實用主義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更佔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