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把事情徹底完成就無法推進,這並不是好的做法。先完成初版再不斷更新才是有效的做法。但是,要如何知道自己完成了?除非能夠預知未來,否則就沒有辦法能估計自己的項目推進到哪一部分了。不對,就算能夠預知未來,也不知道要怎麼才能把自己的工作量變成數值反映在進度條上。
36 篇
Tweet
Arch Wiki 的網絡設置和啟動引導部分寫得不清晰,除此之外不算太難。現在五分鐘就能裝好。
19/07/2024 現在看來 Arch Wiki 寫得不好的地方就只有安裝指南。無論遇到什麼問題,Arch Wiki 都能解決。
我只是想做個能黏在網頁旁邊的選單而已,為什麼會這麼難?就算參考了我自己的網站模板,做出來的還是只能黏一半不黏一半。難道 position: sticky 是個很複雜的玩意嗎?
2024/06/25 03:44 問題解決了…… 關鍵是 max-height 要等於 100vh 減 top-padding 減 bottom-padding。
畫畫用的鉛筆要削得又長又尖,一般的削筆機是做不到的,只能用美工刀削。我削鉛筆的時削出來的碳粉跑進了玻璃桌上的刮痕,看起來很髒。
在所有顏料裏,石墨的污漬似乎是最難處理的。大部分顏料的構造都是色素溶在溶劑裏,所以只要用適合的溶劑就能洗掉。但石墨的結構註定了它不會溶化,雖然很容易脱落,但總是會黏在某個地方,也永遠不會變質。
雖然石墨不溶於水,但我還是用紙巾沾了點水才開始擦桌子。水把紙弄軟之後,才能深入縫隙。而且粉末卡在刮痕裏的時候,不能光在表面大範圍地擦拭,而是要用指甲頂着紙巾,和刮痕成垂直方向來回打轉,把碳粉帶出來,才能擦得乾淨。
就在我擦得差不多,收拾東西的時候。我看見了橡皮擦。
橡皮擦和鉛筆一樣,是畫家的武器,同樣也要好好削尖,才可以精細地擦除畫上要留白的地方。不要固執地只用磨圓了的部分。
橡皮塊掉在了桌上。感覺有點浪費,可以用來做什麼呢?我的手指放在橡皮塊上推了一下。
黑色的條紋完美地消失了。
對啊!橡皮擦不就是專門拿來對付石墨的嗎?太久沒用鉛筆寫字讓我連這個簡單的原理都忘了嗎?
仔細想想,橡皮擦還真是個偉大的發明。不僅可以改變形狀,接觸紙上不平整的地方,擦除痕跡之後沾滿石墨的部分還能自動脱落,脱落的團塊的體積足夠大,可以輕鬆用人手清理。在沒有橡皮擦的時代,鉛筆不就和墨水筆沒兩樣?
一切的概念只存在於腦海當中,既然有否定自我的、不切實際的幻想,那當然也有肯定自我的、不切實際的幻想。雖然我不喜歡脫離現實,不過用幻想來對抗幻想是理所當然的選擇。
2024/04/01 00:30 很難……腦海的空想還是打不過眼前所見的現實。尤其是疲勞無法思考的時候,正是這種時候才需要。不對,只是事前的準備功夫不夠而已。無形的概念不能化為實體,有實體的東西才可以化為概念。就好像是抓住看不見的東西一樣。
個人的想法是敵不過文化的。無論是好還是壞,跟隨文化傳統的人總是會比沒有跟隨任何文化的人強。
我已經厭倦 Google 的搜尋結果了(雖然我用的是 Startpage)。今天發現了 marginalia.nu,它能找到一些更小型的網站。順帶一提,Wiby 是另一個專門找小型網站的搜尋引擎,但是因為太小型,全部都很奇怪,所以沒什麼用。
參考網站:
https://news.ycombinator.com/item?id=28550764
https://ericmurphy.xyz/blog/discoverability/
2024/04/02 18:50
我知道的,只要是有趣而且對我無益的事物。我總是會按一個按鈕把它們全部封死,只是看時間和心情有沒有到而已。
2025/03/02
Google 已經比不上 AI 了。沒有廣告,沒有廢話。只要能接受知識是可以沒有來源的就行。
在防沉迷的角度來説,完全不上網就能獲取網上的一切知識,徹底迴避互聯網的無底洞。這難道不是 AI 帶來的奇蹟嗎?
我不想再意外發現有趣的網站了。就算隨手搜尋自己想到的關鍵字是我以前上網的主要樂趣,這種網絡探險浪費的時間和回報總是不成正比。
2024/03/30 21:13
搗鼓了 joppy(用 Python 調用 Joplin 的 API)之後,現在可以直接從 Joplin 生成 Markdown 檔案,無論是發佈還是修改都比以前簡單了。總算能用編程技術做點有用的事了。就算已經寫好了,如果只是放著不看的話是沒有意義的,應該要定期修改檢討才對。
2024/03/30 23:03
如果我用普通地利用依賴系統檔案結構的,像 Obsidian 之類的筆記軟件,甚至是 VS Code,能直接打開檔案編輯,而不是用數據庫的 Joplin,不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嗎?我到底是為了什麼?開源嗎?哈哈哈……
2024/05/28 12:22
讀了讀 joppy 的源碼。其實也不是很複雜。只是調用 Joplin 原有的 API 而已。果然讀源碼才是增長知識的最好方法。
2024/12/27/ 02:21
我把 Joplin 的文章全部導出來,變成純文本檔案了。所有的筆記和文章都可以放在同一個文件夾裏,很容易備份,也可以用 vimwiki 修改。發佈流程沒改,還是會先複製一份到 Joplin 裏才發佈。雖然有點麻煩,但能把草稿的和發到網站上的文章分開算是意料之外的的好處。
文章複製一份不是什麼大問題,但隨手記下的想法還要先複製一份的話就很麻煩。
2025/03/24 22:05
我之前用 Syncthing 同步手機和電腦的 Joplin 筆記。但是 Android 系統似乎限制了 App 從文件夾裡讀取筆記數據的速度,使得同步速度非常慢,手機上寫的筆記要等很久才能同步到電腦上去,所以一直以來,我只用 Joplin App 查看筆記。但是這樣在路上的時間就不能修改文章了。
今天弄好 Joplin Server 之後,同步的速度變得很快,問題解決了。用 Docker 就能把自己的電腦當成服務器用。其實根本不用把資料放在雲端,點對點的同步已經很足夠了。
我現在混用着兩套系統:一部分文章是從 Joplin 匯出的,另一部分則是直接從純文字檔匯出的,哪一種比較好我也說不清楚。問題在於 Linux 上的文件不能保留創建時間。
還有,這讓我發現了電腦連接到不同的 Wi-Fi 的時候會有不同的 IP 地址。不知道 Syncthing 是怎樣讓設備無論在什麼 Wi-Fi 下都能找到對方的。
Anki 用的是 SQLite。實戰是好事吧?
很順利地把卡片資料從資料庫裏讀出來了,只是看代碼的話,比我之前從 csv 檔案裏提取資料的做法還要簡單。但 Anki 的 SQL 沒有文檔,只能靠 table schema 猜裏面是什麼。給了我不少麻煩。接下來的問題是網頁的設計。
順利完成了。
https://evthron.github.io/zh/sandbox/test-vocab/
參考資料:
本來想用 aqt 這個 python anki api 的,但好像很麻煩,下面這個指南也好像過時了。我不想讀專門給開發 anki 插件的人看的文檔。
https://juliensobczak.com/write/2020/12/26/anki-scripting-for-non-programmers/
python tutorial
https://docs.python.org/3/library/sqlite3.html#sqlite3-tutorial
這個是前人寫的筆記,已經過時了,還是參考了一下。我寫的代碼也會過時嗎?
https://kylerego.github.io/anki-schema#the-notes-table
Anki 用了一個自己寫的排序方法 unicase,比忽略大小寫複雜一點,但 python 的 sqlite 裏面沒有這個排序方法,讓我沒法讀取某些欄目,想自己讀取的話就地自己寫一個換掉。
https://taurit.pl/sqliteexception-no-such-collation-sequence-unicase/
https://www.slingacademy.com/article/sqlite-error-unsupported-collation-sequence/
界面設計的靈感,本來想抄代碼的,但發現其實很簡單,根本不用抄。
我用了一年的計步器軟件 Pedometer (PFA) (f-droid.org) 出 bug 了,只能清除數據,步數記錄都不見了。一年的遊戲存檔清零了。雖然我有每天導出數據,卻沒有導入功能。我一直現在才發現有配套的備份軟件(f-droid.org)。
一旦開始記錄,無論是多麼無聊的數據點都會突然變得很重要,就像我隨手畫在素描本上的塗鴉突然變成了自己的人生記錄一樣。我很想避免這種狀況。
如果不用別人寫好的工具,到底要怎麼做出有圖形界面的程序呢?簡單的編程練習總是在純文字的界面打轉。需要用到圖形界面的時候,就要導入一些神奇的函式庫。
只是自己寫給自己用的話,軟件根本不需要有圖形界面,在終端裏輸入命令就足夠了。
要和操作系統交互才能畫出窗口,所以需要導入函式庫和用 C++,Python 本身是做不到的。 how to make gui in python without tools (stackoverflow) 用網站做 UI 最簡單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