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 篇

Tweet

基礎的信念

人到底應該相信什麼呢?這是探索自己心中追求的起點。眾多的答案也是以雞湯和成功學的形式放滿了書店。我總會瞧不起這些書,但排除了現成的答案後,我又應該從哪裏找到自己的信念呢?雞湯、成功學和真正有用的建議,又要怎麼區分呢?

很多信念對一般人有用,迷信的也好,科學的也罷,因為相信本身就是力量。不過我就是很難接受,因為相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東西,讓我隱隱約約有否定自我的感覺。

信念是要有證據支撐的,但在生活的問題上,真正能作為證據的,就只有自己的經歷。紙上談兵的價值觀在挫折面前不堪一擊。

受 Designing your life 這本書和其他心理學觀點的啓發,我決定帶着一些比較容易建立,不容易動搖的信念輕裝上陣。

  1. 能進步
  • 就算步調比其他人慢,也能逐漸累積進步。
    • 證據:似乎沒有。以前在學習上我很少落後,現在落後了也還沒追上去。 能力落後,只是沒有合適的栽培而已。人格上的缺點才是真正難以改進的。
    • 這是最重要的,「你總得有一點信心」
  • 就算有日子和經歷浪費了時間,只要回過頭分析,吸取經驗,就能感受過去的經歷是怎麼塑造現在的自己的。
    • 證據:還沒試過, 我不喜歡回憶過去。
  1. 能同情自己
  • 可以接受自己能力的不足,可以原諒自己不夠努力。
    • 證據:慌張的時候,睡一覺是最好的選擇。
  • 埋怨自己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受,這種感受有時會和事實不符。
  • 不能控制的事情比想象中多。就連自己的行動也不是完全能由自己掌握的。
    • 證據:社會的問題和神經科學。焦慮是本能反應出錯,無法用理智控制。
  1. 能發現自己的目標
  • 人是值得追求自己認同的目標的。
    • 證據:是理所當然的嗎?
  • 多做不同的嘗試,總會找到的
    • 證據:沒有
  1. 能務實地看待事物
  • 不要執着於沒有必要改變的事物,「重力的束縛」問題。現存的事物説不定比想象中更好。
    • 證據:雖然六進制很優秀,但十進制已經是第二好的,應該要覺得幸運。而理論上最好的二進制已經深入了每一部電腦。
  • 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部分,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
    • 證據:沒有
  • 不要悲觀,也不要樂觀,分析問題總是辛苦的
    • 證據:沒有
  1. 能建立有意義的關係
  • 人際關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    • 證據:手機收集的知識記錄,和世界觀的衝擊。還有跨過了很多雖然沒有特意請求別人的幫助,但要是沒有其他人我已經死了的難關。

時間管理工具

不工作跑去研究工具是沒有好下場的。不過 Super Productivity 和 ActivityWatch 用起來都不錯。要怎樣運用徹底監控電腦使用時間得到的數據,才能把生活變成數值管理遊戲?不過總之先記錄,其他問題以後再想。


我想破頭之後總算明白了,我手上的時間管理工具在功課上派不上用場。

待辦清單適合處理繁瑣的工作,但我通常只有四五份功課,根本不需要特意記下來,每一份又要花幾天才能做完,一定要先拆成一個個簡單的步驟,才能放進待辦清單,但沒做過,又怎麼知道任務能不能拆開?空泛地亂拆又沒有用。

這樣一來,似乎根本不需要用什麼時間管理工具,埋頭苦幹一天做完就行了。但「埋頭苦幹一天」太嚇人了,結果只會拖着,永遠不會開始。而且,一天做完的作業質量肯定不好。和寫文章一樣,要每過幾天重新看一次,不斷修改才可以。

靠軟件幫忙安排工作,一邊做一邊分拆任務,把拆開的任務分成很多天處理,每次只做一小部分,減輕內心的恐懼,是最好的做法。但是軟件的排程不會理會截止日期,沒法保證一定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。

説到底,截止日期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想當然的產物。如果能明確地預測工作時間的話,就直接用那個時間好了。但工作時間當然是無法預測的,只能設一個過分充裕的期限,讓人變得拖拖拉拉。

我理想的時間管理工具該有的要素:

  • 任務隊列,按照緩急輕重和完成的收穫自動安排每日的任務,出現什麼就做什麼,沒得選。
  • 每項任務都是一個文本檔案,因為無論什麼任務都需要寫工作筆記。
  • 遇見複雜的任務可以拆開,形成樹狀分支
  • 任務清單,能觀察自己每個項目的進度,彌補任務隊列把任務拆得亂七八糟,見樹不見林的不足

有了會很好:

  • 能自動打開任務需要的檔案,減少切換的麻煩
  • 遊戲化,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會「叮」的一下加分。
  • 能製作記憶卡,混入任務隊列
  • 時間追蹤,提醒自己不要在同一個任務上花太多時間。

雖然把一大堆工具合併起來用就能滿足上面的所有要求,但如果還是要奢望有一個萬能的合體機器人的話,就只會走上 emacs 的不歸路。怎麼辦,好像很吸引人……


又不小心研究了一會 emacs,因為 orgdown 的語法好像比 markdown 好。練習快捷鍵除了輸入的時候比較爽快沒有什麼意義。我很滿意 vim。過早的優化是萬惡之源。有些人連盲打都不會呢,照樣能寫出好的程序。


記錄浪費了的時間的最大好處不是獲得數據,而是用記錄的動作作為行動的開關,有意識地「浪費」時間。逃避結束的時候同時結束記錄,作為切換狀態的訊號。計時是讓無意義的按按鈕儀式變得有意義的把戲,順帶能了解自己的習慣,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多少逃避的時間。

逃避行為:

  1. 思考抽象宏大的問題
  2. 學習不迫切的知識
  3. 觀看流行的新聞和娛樂影片
  4. 搜尋新的音樂
  5. 發呆、踱步
  6. 無目的地聊天和抱怨
  7. 寫反省的文章
  8. 研究新項目
  9. 重温喜歡的故事
  10. 沉溺幻想

被動地用軟件記錄,或者記錄不會重複的事件都是沒有意義的。


比想象中困難,確認自己的行動狀態不是這麼簡單的,不知不覺間就會切換到別的狀態。

要搞清楚自己的娛樂有多少是需求,多少是逃避,多少是無意識的習慣。


讓人保持理智的技巧往往需要理智才能實行,這個也不例外。就算只按個按鈕也好。連按鈕都按不下去,無法承認自己的行動的時候,就應該休息了。

找工作

2025/02/10

不找工作,就抬不起頭!這是狠狠掐着我心臟的殘酷現實、雙手堵着耳朵就聽不見的恐怖鈴聲。

要是現在不開始,我就連「實習很難找」的抱怨都沒臉説出來。

亡羊補牢,永遠不會太遲。

在這裏做個記錄。不能只在成功的時候才回顧經驗。

簡歷

拖了很久,是假期的錯?還是生病的錯?不重要了,總之是生出了一份慘不忍睹的簡歷。

LaTeX

  • 用 LaTeX 寫簡歷比較像個程序員。雖然我常常用 LaTeX 寫公式但卻從來沒用過來製作文件。
  • 找了模板 (latextemplates.com),用 overleaf.com 修改。我是不是該找個專門的離線軟件?算了,也不重要。

技能

參考同學的寫法:

  • Languages: Python, Shell, JavaScript, C++, Java, HTML, CSS, PHP

  • Framework: Tools & Hugo, React.js, Express

  • Databases: MySQL, MongoDB

  • Development Tools: Git, Docker, Vim

  • Machine Learning: scikit-learn

  • 用得自信的語言是 Python,因為我寫了很多 Python 腳本。

  • HTML,CSS,和 JavaScript 是在造這個網站的時候學的。

  • Shell 在自己的 Linux 電腦上多少會用。

  • 只用 C++,Java 和 PHP 做過作業。

  • 雖然會寫 Hugo Template ,但好像也稱不上會寫 Go。

不過簡歷一定是最無關緊要的部分,又不是我説了就會有人相信。

DevOps 是什麼?不明所以的縮寫。

Project

是不是要展示一下以前的課堂作業呢?真正是自己自發做的項目,目前就只有這個網站了。做個網站誰都會,沒有用什麼 Framework,就算花了很多心血也看不出來。內容也和專業不沾邊。


用學校的簡歷評分工具檢查了一遍,很明顯不及格。

暫時先這樣。

參考

Intro to LaTeX : Learn to write beautiful math equations || Part 1 (Youtube)

How do I write CV for the first time (reddit)

How to write a resume if I have absolutely no experience, internship, or volunteering? (reddit)

How To Make a (Software engineer/Programmer/Computer Science) Resume using my Resume as an example. (reddit)

What exactly is “DevOps” ?? (reddit)


2025/02/18

用 AI 修改了一下之後,現在 CV 至少看得過去了。同學説 CV 是沒人看的,只要有就行。

接下來是工作類型。雖然是什麼工作都好,但應該要有個目標才對。遺憾的是我對現在的行情完全不瞭解。

先看看招聘告示有什麼需求吧,有什麼需要的技能和軟件。

  • Version control: Git, CI/CD pipelines
  • Web: JavaScript, TypeScript, REST APIs, Responsive design, Redux/Context, RESTful APIs, React.js, React Native, MongoDB – Cloud: Google Cloud Platform (GCP), Amazon Web Services (AWS), Firebase
  • Data: Excel VBA, Python, Matlab, SQL, Tableau, R, S+, SAS, PowerBI
  • Backend: Django, Spring Boot, Express.js
  • Unit test: JUnit, Pytest, Mocha
  • 3D: SolidWorks, Fusion 360, AutoCAD

2025/02/22

去求職展覽的關鍵,在於和業內人士交流,很多人拿著 CV 到處諮詢。雖然講座內容沒什麼幫助,不過我遇上了同校的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,聽聽別人的經歷感覺挺好的。

AI 讓很多人都開始焦慮起來了。來展覽的人不只有學生,還有已經工作多年,現在想要轉行的人。

我還碰到了個過於積極社交的人。連招呼都沒打就直接問我要 LinkedIn。要不是我多問了幾句,他連我讀的是什麼學校、什麼專業都不清楚,這樣就算拿到聯絡方式也沒意義吧?

有公司是專門用 AI 寫 CV 的。果然,CV 和求職信都是先用 ATS 自動根據關鍵字篩選的,面試前根本沒人看。


2025/03/10

一段時間沒看又變得焦慮起來了。最近很多都開始截止申請了。沒問題的,今天是個繼續的好日子,正好幾份申請的截止日期,捏了一把冷汗…… 很痛苦地檢查了一遍郵件,就算有多忙也好,每天都要看才可以,不然會錯過很多機會。

.NET 是什麼玩意啊,Web Dev 課沒教…… 「我能熟練掌握 .NETCORE, ASP.NET 和 C#」……「裝久了就是真的」。

修改了一下 CV,加入了我在講座學回來的「僱主最重視的三大特質」── 溝通合作能力、領導能力和主動思考。感覺比較充實。但項目的質量還是不怎麼樣。 為太晚了而恐懼的時候,還可以更晚。這次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這次是我無法掌握的而已。


2025/04/15

面試沒有一套熟練的自我介紹是不行的……深深感覺到自己的準備不足。但要説的時候也不至於大腦空白一片,我説話的能力其實比我想象中好吧?

當然也要提防常見的面試八股文……像是軟件開發週期和數據庫一類的問題。但是和公司有關的知識也要準備好才行,一些常識問題答不上來,就算和專業無關,也很丟臉。

只是實習嘛,所以面試要求也不會太高,只要好好地介紹自己做過的項目就好了。明明真的做過了,但因為忘記了細節,被面試官追問的時候像現場編造的一樣,唉。


2025/04/19

一段時間沒看又變得焦慮焦慮焦慮焦慮起來了。

海投簡歷是「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」,而我既沒有戰術也沒有戰略。

重新再思考一下吧。開始焦慮的時候,往往不是最危急的時候,但焦慮會讓人眼睜睜地看着時間溜走。

舉例來説,作業要交但自己什麼也不懂的時候,有兩種應對方法,一是專注於完成作業本身,一是從底層開始補全自己不足的知識。從短期來看,從頭開始學一遍並不能保證自己能學到和作業相關的內容,回報不成比例。但從長遠來看,只顧着眼前的困難才是不合理的。關鍵在於,課程的內容有沒有讓自己長期投入的價值。

找工作應該是一件牽扯一生的事吧?要認真一點研究才可以。


Designing your life 裏面提到,如果對某份工作感興趣,就要實際訪問業內的人。的確,空想是沒用的,要實際試過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。對不同的工作抱有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。

書裏面提到一個練習,就是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,想象自己未來可能的方向。情願多做一點沒意義的白日夢,也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。

真不幸,我覺得自己已經做不了什麼沒意義的白日夢了,就是這樣才缺乏想象力。


就業市場讓人絕望……統計數字不騙人……

已經不需要多餘的大學生了……


2025/05/26

成功了!有公司聘用我了。説起來真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。多虧了同學的建議,才會去報原本不知道的實習。

不要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就把自己看得太輕。雖然這也不算太可靠的證據,但只要有一次成功,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,就能給人信心。

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。但要把人丟進叢林裏,自己爬出來之後才能成長,也太殘忍了。

我不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沒有更早開始,我知道去年的我是不可能做到的。

  • 會用 Latex 了。做簡歷,還有作業也能用 Latex 寫。
  • 發現自己很害怕查看資訊,連檢查 Email 也做不到。對比過之後,這種恐慌甚至比考試還強烈。我好像明白了,過度恐懼沒有威脅的事物是怎麼一回事。
  • 做了一套記錄系統應對無法行動的問題,用按按鈕作為行動的開關。
  • 明白人的行動並不是完全能由自己控制的,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自己對抗。
  • 用 dotnet 做了個網頁,會用 API。
  • 做了個 Android App。
  • 自我介紹的技巧提升了。
  • 認識到社會的殘忍。就算失業,也沒有人會在意。

這個夏天,我想必會見識到,軟件開發並不是我中想象中的好工作……

Speech Note

Speech Note 這個軟件打包了現有的語音模型。不用連網,直接在本機運行,用了顯卡的 CUDA 加速之後,已經能滿足實時輸入的需求了。

我以前覺得,語音輸入準確率低,是給不會打字的人用的,有點不入流。但現在的語音識別效果已經非常好了,只要錄入後再交給用 AI 整理一下,輸入效率比手打還要快呢。説不定順帶還可以鍛煉表達能力。畢竟平常能完整地説一大串有條理的話的機會實在太少了。

順帶一提,這個軟件只在 Linux 上有,Windows 應該也有類似的吧?


這對於練習英文口語應該也有幫助。跟讀的時候,自己的發音和錄音裏的發音的區別,到底是自己的腔調有問題,還是只是聲音的音高不一樣?現在能用 AI 製作一段和自己的聲紋相同的完美發音,就像是在模仿理想的自己一樣。

體驗恐懼

胸口附近的脈搏亂了,搏動從胸口之外的地方傳來,有種連心跳的節奏也亂了的錯覺。呼吸變得急促。眼睛呆呆地睜着,盯着空無一物的地方。慢慢放鬆下來的時候又會因為太平靜而不安,冷不丁地倒吸一口氣。手腳肌肉變得繃緊起來,抑制不住想要逃走的衝動,卻沒有真正的危險,只能在原地踱步。即使這樣不安還是不斷累積,食道和喉嚨裏傳來想吐的感覺,但又不是真的會吐,只能跑到廁所裏猛烈地咳嗽。

沒問題的,只是看看成績而已,不會死的,我這樣對自己説。


我有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,感覺其他什麼都無所謂了。


這次準備考試的打擊太大了,到現在都還沒緩過來,加上對未來的恐慌,現在的狀態真的很差。擺脱假期的話,應該能恢復過來的。


接下來是找工作。無論説什麼都很像是個很沒用的人,但總之我就是很害怕。


在現在的世界,恐懼是不是一種無用的情緒呢?沒有辦法讓我們避開麻煩,只會讓我們陷入更危險的境地。在機械學習領域,這叫作視界限制效應(Horizon Effect)。無謂地努力避開眼前的損失,卻看不見未來必將到來的厄運。


一直面對各種各樣的作業和考試,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,就算看起來像眼前的難關看起來像人生轉折點一樣重要,真正熬過了之後也不會迎來安穩的結局,生活還是會繼續繼續繼繼續續繼續下去。

很少事情是成功了就一勞永逸,失敗了就萬劫不復的。從宏觀的角度看,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什麼我必須要完成的,除了死亡以外的截止日期都是沒有意義的。但從微觀的角度看,在我每天醒來到入睡的這段時間裏,我無時無刻都有想做和應該去做的事情,每一秒都在跨過數不清的截止日期。外部規定的截止日期是無法讓我們明白這一點的。

要擺脱焦慮,就必須認識到,任何事情,我都有做和不做的選擇權。無論事情看起來有多麼重要,也一定有逃避的方法,失敗了也沒有關係。在這樣的前提下問自己,我是想做還是不做?想做的話就試着去做,不想做的話逃避也沒有關係。不要因為想做卻無法行動而責怪自己,因為越是感到羞愧,就越是會逃避。


真要説的話,無用的情緒是羞愧 (shame),因為羞愧讓人陷入自我批評,無法行動,從而帶來更多的羞愧感。要改善自己的行為,只要有罪惡感 (guilt) 就足夠了。雖然我很難想象人怎麼能故意犯下錯誤後,只感覺到罪惡感而不覺得羞愧就是了。反過來説,我很容易想象只有羞愧感但沒有罪惡感的情況,因為如果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話,人是不會感覺到罪惡感的。不過,要是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話,傷害的對象就只能是自己了。

當然,情緒沒有有用沒用之分,情緒是人面對事情的時候,整合了過去自己的經驗,本能做出的第一反應,雖然看上去沒有道理,但事後總能分析出合理的原因,某程度説可以説是最為合理的、不受扭曲的自我。

以錯誤的情緒應對困難,正正是反映了自我價值觀扭曲的部分。無法做到一件看似很簡單的事,正説明自己是個有缺陷的人,無論對其他人來説有多麼簡單,就算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困難,做不到就是做不到。缺陷通常是由某些不好的經歷或者是錯誤的觀念帶來的,要是無法承認,就無法改進。

週末的遊戲陷阱

遊戲會毀掉我的假期。明明我已經做了無數的措施,怎麼還是能發現新的網站呢?

就算我已經對遊戲提不起興趣,但骨子裏還是個能從早到晚對着電腦玩到頭昏眼花的人,一次遭遇就會把我打回原形,絕對不能輕易觸碰。説起來真的是相當悲哀……

至少這次碰上的遊戲非常好玩,甚至讓我產生了「學到了什麼」的錯覺。這才像樣嘛,遊戲不能空有讓人沉迷的元素,還有要真正好玩的機制。

不過無論再怎麼好玩,都和我寫這篇感想一樣,不過是騙自己時間沒有白花而已。

  • Dragonsweeper (itch.io),在掃雷的基礎上加入血量和等級,讓玩家能符合邏輯地試錯。想不通不用碰運氣,也不用背定式。玩起來很刺激,幾乎是另一個遊戲。

  • Die in the dungeon (itch.io),用收集回來的骰子進行攻擊、防禦和回復。雖然規則很簡單,但巧妙地利用了卡牌遊戲中「牌組的牌太多就會抽不到自己想要的牌」的特點,讓收集和丟棄骰子變得像組建卡組一樣有趣。

經濟課學到的

經濟學就是現代社會的規則。

  • 就算你一個人能完成所有工作,從效率的角度考慮,你還是應該專注做自己比其他人有優勢的部分,然後花錢僱人做其他的事。

    • 只要成為了專家,就算沒有自理能力也完全沒問題。
  • 優秀的經濟學家就應該像器具一樣,只有一種用途。

    • 得出結論,我一個學電腦的根本不應該跑去讀什麼經濟學,除非是在銀行工作。
  • 經濟學的預測出錯,多半是因為有些事情不能單純考慮金錢利益。

    • 不過,真的有不能用錢來衡量的事嗎?環境污染、人的不幸甚至是未來的危機也好,只要把它們換算成修復的成本,經濟理論就能重新起效。
  • 如果你想工作輕鬆又能賺錢,就要讓自己佔據壟斷的地位。把證書、牌照和學位都拿到手,去做一份只有你能做的工作。同時,確保那些空有能力但缺乏這些條件的人無法進入這個領域,這樣你就能穩固自己的優勢地位。

    • 開源精神的對立面……
  • 相反,工作辛苦卻賺不到錢,多半是處於自由競爭的狀態。為了生存下去,就絕對不能做得比同行差。通過競爭來榨取人的全部工作能力,從而達到社會的最大效率,這就是資本主義。

    • 開源軟件是賺不到錢的……

其他人似乎都覺得上課很無聊,應該是我以前沒有讀過,覺得新鮮吧。

在網上説話像寫作文但是改不掉

雖然我自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上網,卻一點都不習慣用網絡語言。在這個語言混雜的地方,用寫作文一樣的中文聊天會顯得相當奇怪。

過了這麼久我才發現,在這個網絡時代,不會按照聊天對象和潮流調整文字風格,就跟語言不通差不多。要模仿應該不難,但最過不去的一關是我的語言潔癖。

我一直有一種在排斥外界的說話方法的逆反心態。「學習別人的用語」成了 How to talk to anyone 當中我唯一無法實踐的技巧。語言風格對不上的話,聊天的感覺非常不自在。

這該怎麼辦呢。説到底,我把「説自認為正確的話」比「配合大家的説話方式」看得更重要。這種價值觀不改變,我就無法習慣在網上説話。感覺相當根深蒂固。

完美主義

大家總說拖延是因為完美主義,是安慰自己沒有做好的藉口。試圖把自己失敗的結果推到拖延上去。做的不好都是因為拖延,如果沒有拖延一定能做更好。

我我對於這種說法一直是嗤之以鼻的,這完全不符合我的心理狀況,因為我根本就不追求什麼完美啊,事情的結果怎麼樣,我一向是無所謂的。

但我突然想到,我的確是有一種完美主義的。並不是追求結果上的完美,而是準備上的完美。必須要做充足的準備。做不到完美的準備,就想要放棄。

只要這樣稍微替換一下,拖延理論又適用了。

在我看來,只要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,只要盡力就一定可以成功。所以追求準備上的完美和結果上的完美是一樣的。

「只要盡力了就好」,這句話在我那裡反而成為了束縛。如果沒有盡力呢?就一定要陷入深深的自責嗎?

換個方向,就算最後的結果是好的,只要我沒有盡力,我還是只會感覺自己是運氣好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