遷移到 Linux

總算遷移到了 Linux 系統。本來想在舊電腦上安裝,但那部古董總是會在裝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斷電,沒法用。正好之前在手提電腦上加裝了新硬盤,沒怎麼用,就拿來裝了 Linux。總不可能輕易捨棄隨機附贈的 Windows 和 Office,裝雙盤雙系統就留了後路,也比單盤雙系統安全,安裝時出錯了刪盤重來就好。

不過現在已經在 Linux 裝好了所有我需要的軟件,Windows 獨佔的也全部都找到了替代品,已經不需要 Windows 了。也嘗試了 Windows 上沒有的 Tiling Window Manager(磁貼式窗口管理器)。聽起來很花時間,但最花時間的不是安裝系統,也不是找替代品,而是重新設置網絡限制。沒有現成的工具真的很麻煩。我總是會忘記,我鎖上的不是保險箱,而是潘多拉的盒子。


讓我開始研究 Linux 和開源軟件的契機,只是一件很小的事:Google Chrome 右鍵選單裏,「在 Google 上搜尋」的按鈕在「列印」按鈕旁邊,很容易按錯。

我翻遍了設定頁,也試遍了各種插件,才鬱悶地接受 Chrome 右鍵選單的系統預設項目是不能修改的。我為了得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的瀏覽器,安裝的插件能掛滿網址欄,現在連個選單都不讓我改,怎麼能忍?

乾脆換成網上推薦1的 Firefox 吧。它本身也和 Chrome 一樣,堆滿了各種多餘的功能,和變着花樣讓你同意它傳送數據的選項。幸虧它是開源軟件,所以可以任意修改。用別人的設定檔設置好之後,就是乾淨清爽的了。我不太在意隱私問題,但不用被追蹤是多了一個好處,何樂而不為呢?

嘗到了甜頭,我乾脆看看能不能把平常用的工具全部換成開源替代品:用 Syncthing 替代 Google Drive 同步文件、用 Keepass XC 代替瀏覽器的密碼管理器、用 FreeOTP 代替 Google Authenticator 驗證碼產生器。不用擔心空間不足,也不用擔心帳號被封,也不用相信邪惡的科技大公司,在軟件的世界,免費的總是比要付錢的好啊!

迷上開源軟體的人,一般不都會轉投 Linux 嗎?這不是巧合,我又聽了很多關於 Linux 的好,想着要趁暑假試試把自己的操作系統換成 Linux。要選哪個發行版?我想著反正都要折騰,不如徹底一點,選擇了 Arch Linux。

結果安裝過程比想像中耗時多了。照著 ArchWiki 小心翼翼地設置硬盤分區,還要學習 pacman 和各種命令列工具。 裝上 KDE 桌面環境以後,想着已經可以用了,但要研究各種 Linux 的替代軟件,重新設計工作流程,還是花了我很多時間。

雖然安裝過程很有趣,Arch 用起來也肯定是很舒服的,但耗費的時間本可以用來學更有競爭力的技能。如果直接裝 Ubuntu 可能更划算。

不過很有成就感,對自己的系統也挺瞭解,日常使用也沒有不好的地方,後悔也沒意義。頂多是想修改系統的時候容易出問題。

這就是 DIY 的矛盾吧:成品可能會更好,但用機會成本成算一點都不值。「能用就行」的實用主義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更佔優勢。

最後更新 2025-06-14 15:39 +08:00
🌐Check out other language versions!
網站使用 Hugo 製作
模板 StackJimmy 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