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時通訊的障礙

互聯網能促進交流,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。感覺只要有一部手機,無論是身在國外的舊同學,家鄉的親人,還是只有一面之緣的人,發一個訊息就聯繫得上。但是為什麽我們還是覺得孤獨?就算手機裏有一百個聯絡人,關鍵時刻能聊上天的人還是一個都沒有。

其實即時通訊並不是現實聊天的補充,而是一種另類的信件交流。它的設計和一百八十年前 1 的郵遞送信一樣,仍然是由三個步驟組成:寫信寄出,等待回信,閱讀回信。因此,找不到適合的交流對象也不足為奇。

寫什麽?

寫信的第一個問題是,寫什麽?這似乎是很自然的第一步,不過在現實生活中,這個問題並不重要,因為話題可以從身邊的環境取材,並沒有特別的意義。甚至可以說,生活中大部分的交流,都是由沒什麽意義的內容組成的。身處在相同的空間,是交流的最大動力。有了這個動機,具體說些什麽其實是不重要的。

但是在網絡上,交流雙方並沒有共享相同的環境,所以並不允許這麽方便隨意的交流。沒有具體的話題、具體的目的,交流就不能開始。正如人不會為了寫一句「天氣不錯」,就跑到郵局寄信一樣。

結果就是,我們一開始的目的可能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,卻要被具體的話題束縛。

收得到回覆嗎?

假設我們已經想好了話題,信也寄出去了。接下來就只能等待回信。但是我們寄的是一瞬間就能送達的信,為什麽還要等待?只有兩種原因。要麽是收了沒拆,要麽是看了沒回。在收到回信前,無法確定是哪一種情況。最壞的情況是,對方馬上就讀了信,但是不想回覆,也就是交流在信寄出去的一瞬間就失敗了,也永遠不會收到回覆。如果害怕這種最壞的情況,就不會去寄信。

讀了回覆會滿意嗎?

如果收到回覆了,交流是不是就成功了呢?還不行,因為文字難以傳遞真情實意,所以回覆很難令人滿意。但是,以前的人都使用信件傳遞感情和想法,為什麽到了即時通訊,文字就行不通了?問題在於,大家寫的不是信,而是對話。文字對話的兩個特點,時間差和篇幅短,正正是真情實意的反面。

首先是缺乏真實感。交流的時間差給了人編造內容的機會。往極端了講,甚至可以是為了操弄人的行動和情緒而完全虛構出來的。只要有了這個可能,大家心裏就會想,「你寫的這句話裏,到底有多少是真的,多少是假的?」所以無法完全相信對方說的話。

而且短句子包含的感情太少。不但丟失了聲音、表情和動作的資訊,還得不到文字用長篇幅表達複雜意思的能力。順帶一提,表情符號和表情包傳達感情的效果並不好。發一個 emoji😀的效果,還不一定比得上寫一句「我很高興地說」。因為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的意思不固定,濫用還會讓人讀出弦外之音。

所以,即時通訊不僅難以開啟話題,不知道何時收到回覆,回覆也難以令人滿意。它的限制太多,使得大家不太願意用它交流。

模仿真實的對話

不過,也不是沒有拯救即時通訊的辦法,那就是讓文字對話產生和直接對話一樣的效果。我想這也是覺得即時通訊沒有任何問題的人,不自覺間採用的做法。

雖然即時通訊是一封信,我們卻不應該精心編寫訊息;增加篇幅對表達有幫助,但會拖長回覆的時間,引起猜疑。相反,我們應該用說話的速度打字,順帶還能增加篇幅。其實就是想到什麽就寫什麽,要是說錯了話,馬上修正就好。

還有在對話結束的時候要明確地道別。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怎麽地,話題就聊不下去斷了,又有時候明明應該已經結束了的話題,過了一天又不知道怎麽地有了回覆。就像在現實中揮手道別的時候,聚會就結束了一樣,訊息聊天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結束時機。

往全世界分享

往另一個方面想,互聯網能夠讓我們對全世界廣播自己的想法,那為什麽還要侷限在單對單的信件交流呢?

我們期望的「交流」,有時候只是向其他人扔出一個又一個的想法而已。為何不把這些想法扔向全世界?這種做法叫「分享」。分享沒有特定的交流對象,這個特性能消除上面所說的、即時通訊有的所有缺點。

第一,話題只需要自己感興趣就可以。 第二,不期待回應,讓人讀到自己的訊息就是全部目的,所以絕對不會失敗。而且只要帖子還在網上,就不斷會有新的人讀到。 第三,沒有說謊的理由,也有充足的篇幅表達自己的想法,所以給人可信的感覺。

其實大家每天在社交網站發帖,就已經在分享了。但是社交網站有各種各樣的問題,比如光讀不寫、浪費時間、龍蛇混雜等等。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也不錯,只會看到朋友的內容,但是不能讓所有人看到自己寫的東西還是有一種小家子氣的感覺。所以要在網絡上立足分享,還是需要一個自己的網站。雖然我能建好,但一般的人應該不懂。所以至少要把自己創造的內容,放在不需要登入也能讓所有人看到的地方。


  1. 世界上第一張郵票「黑便士」是在 1840 年發行的,沒有郵票的話,一般民眾應該很難寄信吧。 ↩︎

🌐Check out other language versions!
網站使用 Hugo 製作
模板 StackJimmy 設計